髋关节,不仅是人体最大的承重关节之一,同时也是强直患者最容易受累的关节。据相关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约1/3的强直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髋关节病变,约72%以上强直患者残疾都是因为髋关节受累
强直对髋关节的影响
髋关节位于大腿与盆骨交汇处,由股骨头与髋臼构成,其深凹的结构赋予了它出色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支撑着人体的各种活动,如行走、跑步、跳跃等。而强直作为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炎性疾病,常先从骶髂关节发病,累及至脊柱、髋关节。在长期的炎症侵蚀下,髋关节结构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1.关节疼痛与肿胀:早期时,无菌性炎症会附着在肌腱韧带附着点或滑膜,不断侵蚀导致其充血、水肿,并可能引发关节腔积液 引起疼痛和肿胀。
2.关节软骨损伤:无菌性炎症会攻击关节软骨,导致软骨细胞凋亡和软骨基质降解。这使得软骨变得脆弱、易损,容易发生磨损和破坏。加剧关节的疼痛和行走困难。
3.骨赘形成:在无菌性炎症的刺激下,关节软骨会出现过度修复,增生形成骨赘(也称骨刺)。限制关节的活动范围
4.关节间隙变窄:随着关节软骨的进一步破坏和增生,间隙会逐渐变窄,甚至融合,无法正常行走或者下蹲
强直患者行走受限原因
行走受限原因一:滑膜水肿、软组织粘连
当无菌性炎症侵袭髋关节,反复刺激肌腱韧带附着点后,局部就会产生疼痛感。随着炎症对滑膜的持续刺激,滑膜细胞开始增生、肥大,进而分泌出大量滑液,使关节腔内液体增多,引起肿胀和疼痛加重。患者不敢过多走路,脚步不自觉地越迈越小。
倘若病情继续发展,炎症会进一步刺激髋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等软组织,逐渐形成纤维性粘连。导致患者的行走进一步受限,走路一瘸一拐。
行走受限原因二:骨质关节损伤
无菌性炎症会侵袭髋臼和股骨头软骨,导致骨质破坏。初期,关节面会出现囊状改变,变得不再光滑。随后,软骨可能增生并钙化,导致股骨头形态改变,关节间隙逐渐缩小。这一系列变化不仅加剧疼痛,还严重影响髋关节的活动功能。若未及时治疗,髋关节可能会完全融合并粘连,最终导致患者行走能力丧失,只能依赖轮椅出行。
传统治疗的局限
针对行走受限患者,目前临床上主要有两种治疗方式,一个是传统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生物制剂、慢作用抗风湿药、糖皮质激素),一个是髋关节置换手术
传统药物
传统药物能通过不同作用机制祛除髋关节浅表层及血液中的炎性反应,达到快速消炎止痛,作用。但对于深层炎症及炎症堆积引起的软组织粘连、囊状改变、间隙变窄,造成的行走受限无法解决,也无法阻挡病情的发展。此外,由于髋关节的结构复杂且最深部分可达40mm,药物难以抵达病灶发挥作用。同时,无菌性炎症反复刺激滑膜,会引起滑膜充血、水肿、增厚,最终在关节处形成厚厚的炎性包裹层。这种包裹层会阻碍药效及营养物质的渗透,造成疼痛、受限症状不断加重。
髋关节置换手术
髋关节置换手术指的是通过人工髋关节假体替换已被疾病破坏的髋关节,来恢复活动功能。一般适用于髋关节完全融合,股骨头完全坏死的患者,对于因髋关节滑膜水肿、软组织粘连、间隙变窄等病变导致行走受限的患者并不适合,没有达到置换的指征。需要注意的是髋关节置换手术只能恢复行动功能,提高患者当前生活质量,对于由强直引起的免疫紊乱、深层炎症等问题难以处理,无法阻断病情发展,如果未能通过有效治疗控制全身炎症,还是会出现关节粘连,影响关节活动度的情况。且髋关节假体的使用寿命是15~20年。对于年轻患者而言,需要面临多次置换手术的风险和费用负担;此外,手术置换还可能出现股神经受损、血管破裂、股骨干骨折、长短腿等风险。
面对传统治疗的局限,南京强脊作为华东区老牌强直专院,通过大量临床研究、学术探讨,为行走受限患者提供了一条非药物、非手术、治痛解限保髋的新的治疗方式——
专科治疗重点
松解粘连
利用国家专利超微松解技术技术,通过2mm切口介入剥离髋关节局部病变软组织、打开关节间隙,恢复关节正常活动功能,治疗当天,行走受限功能就能改善。
修复骨质
采用国家专利骨质修复技术,恢复髋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加速骨质关节的愈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仅治疗时间短、安全性也高,治疗第二天行走就能改善。
深层祛炎
利用国家专利深层祛炎技术,超微创介入髋关节病灶部位,不损伤周围组织,全面祛除滑膜、肌腱、韧带及更深层炎症,长效治痛、效果是药物的3-5倍。
免疫调节
通过国家专利全身免疫吸附技术,选择性、特异性吸附患者血液中的致炎因子,从根源阻断病情发展、有效预防病情二次复发
结语
强直性脊柱炎虽给患者的行走带来了极大挑战,但通过精准有效的治疗,患者有望重获自由行走的能力,重新拥抱积极健康的生活。